专业建设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又要紧跟和超前时代,形成特色,创造品牌。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发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根据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走向对人才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以求得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变化过程的动态吻合。前瞻性就是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认真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周期性规律,正确预测今后几年的走向,然后预先设置新专业,“以明天的技术,培育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使专业设置更具有动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才能形成特色,创造品牌。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学院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并逐步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试点专业;2000年在人们对电子商务专业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时候,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很快形成规模,发展成为省级示范试点专业。近几年,学院又根据社会发展态势,开设了物流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招生形势很好。
专业建设中引入概念营销的理念,开发更为家长和学生认同的新概念专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商品开发和销售时,不仅要向消费者提供实用的物质商品,而且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理念。因此,现在市场上的概念营销大行其道,如绿色食品、节能家电、健康空调、纳米服装、环保洗衣粉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存在一个概念营销问题,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一样,现在学生上学、就业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还有一个体面工作和发展问题。如电子商务专业中有网络营销、网络维护、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不同称呼,有不少高职院校曾经先后用过这些名称,但招生形势并不好。但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来招生,学生入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社会需求来选择发展方向,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今天,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应引入概念营销的理念,开发出更为家长和学生认同的新概念专业。
专业建设中引入营销组合的概念,科学地整合课程。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产生,各个专业不断增加新的课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高职院校在有限的课时内,还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面对这种形势,常用的方式是调整掉一些原有课程。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更为有效并长期可行的措施就是通过重组,整合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学到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经营学》和《企业管理学》这两门课之间有不少内容是相似的,有的知识点学生可能至少要学两遍,且还不系统,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于是,我们将两门课程的内容整合成《企业经营与管理》一门课,不仅解决了专业建设中课时与课程的矛盾,还节省了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时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促进他们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汪永太) |